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伯牙绝弦意思(中华文明故事丨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意思

作者丨郝幸田 

俞伯牙(前387年—前299年),姓俞名瑞,字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然他是楚国人,却任职于晋国上大夫(先秦官名,相当于现在的国务委员),且精通琴艺,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善作曲,被人尊为“琴仙”。
 钟子期(前413年—前354年),名徽,字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武汉蔡甸区集贤村)人。其身份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俞伯牙、钟子期因兴趣相投,成为至交。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酷爱音乐、善于弹琴的人叫俞伯牙。据说,他弹琴技艺高深莫测,弹出的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连马也会停下吃草料,仰头凝神聆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为此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俞伯牙被周天子拜为司乐太师之职。有一年,俞伯牙奉命修乐谱,专程去楚国采风。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由于遇风浪,便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望着空中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时,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叫钟子期,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音呢?那人却说:“在下若是一无所知,还会站在这里听琴吗?”伯牙不由地一怔:“那你倒说说看,我刚才所弹奏的是何曲子?”钟子期笑着回答:“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大人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美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钟子期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细谈。那钟子期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钟子期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钟子期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时,钟子期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俞伯牙心中一阵快慰。他又弹奏一曲,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钟子期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伯牙大为惊异。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自己的琴音,没想到,在这里竟能遇到自己久寻的知音,实在是非常难得。他对钟子期很是敬重,于是高兴地请钟子期喝酒,俩人越聊越投机,相见恨晚,愿意互结金兰之好。钟子期也有感于俞伯牙不以贫贱相弃的高风亮节,二人遂结为相敬相知的兄弟。许久,二人洒泪而别,约定来年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钟子期苦等不来,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才从一个老人那里打听到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俞伯牙听了老人的话,顿时感到无比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行了三叩九拜大礼后,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再也没人能听懂自己的乐曲了,要这琴还有什么意义?”举起他那曾经视如生命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并发誓永不弹琴。从此,俞伯牙终生不再弹琴了,却留下摔琴谢知音的千古佳话。

后人感念伯牙和子期的深厚友谊,在他们相遇的汉阳月湖的湖畔,筑起了一座“伯牙琴台”,又称“古琴台”纪念他们。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千百年来,“伯牙摔琴”的故事,一直被作为知音难觅的一曲绝唱,在后世民间广泛地流传,有诗赞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编者心语
知音常常是可遇不可求,可求而不可得。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现实中你的朋友很多,但真正能懂你的能有几人?而茫茫人海,能够遇上一个知己是非常之难的,这也是知音难求的原因。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所喻示的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在生活中,情趣相投的朋友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在工作中,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为我们带来襄助。这些较之于钱财和学识,显得更为重要。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相互理解,这也正是“知音”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与魅力所在。 

End.编 辑丨杨   梅  编 审丨刘   渝终 审丨尹国民
投稿邮箱:qywm013@qq.com  商务合作023-68770725

伯牙绝弦意思相关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