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散文美文

[名作欣赏] 祁念曾 |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在黄州(主播:水之静)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在黄州
作者/祁念曾
主播/水之静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在黄州
作者/祁念曾

宋神宗赵顼(1067-1085在位),熙宁二年(1069年)起用王安石任宰相。为振兴北宋王朝,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开始大刀阔斧的变法。新法推行后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过于激进,加上所善之法并非都是善策,当时的大官僚大地主带头反对,激发了各方面的矛盾。苏轼认为道德风俗才是国家存亡之所系,希望通过社会各阶层的自觉调整来改变社会的衰败,在不引起社会剧烈变动的条件下施行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是无可厚非的,但他的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等许多新法,实施时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给天下百姓增加了很多负担。苏轼对这些新法极力反对,给神宗皇帝上书《议学校贡举状》反对改革科举制度,上书《谏买浙灯状》反对低价买四千浙灯。

苏轼的这些行为引起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的强烈不满,李定等人对他进行弹劾,苏轼遭到当权派的打压、贬谪,两次被贬杭州,熙宁四年(1071年)元月,苏轼被任命为杭州通判,此后又辗转密州、徐州和湖州。虽然他离开了京城开封,远离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但他到地方上看到新法的许多弊端,感觉“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他不吐不快。于是,他在自己的诗歌中对新法之弊进行了批评,在《山村五绝》其三中写道: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山中食无盐。七十岁老人还要上山挖笋蕨,因为已经穷困的三月食无盐了。这是讽刺新法使得山中之人饥贫无盐,难以生活。
实施青苗法后,人们需要到官府办理各种手续,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又耽误了农时,荒芜了土地。《山村五绝》其四是对青苗法的讥讽:
杖藜饱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对于王安石变法中的农田水利法,苏轼是很不满意的,他在《山村五绝》之二中写道:
烟雨蒙蒙鸡犬生,有生何处不安生。但教黄犊无人佩,布谷何劳也劝耕。

这首诗作于熙宁五年,苏轼当时任杭州通判,按当时的体制通判也兼任“劝农使者”,苏轼对农田水利法不满意,所以才有了“布谷何劳也劝耕”的讽刺性诗句。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上书《上神宗皇帝书》和《再上神宗皇帝书》,反对变法。朝中李定、舒亶、何正臣等摘取苏轼诗中的语句,断章取义,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以“毁谤君相”的罪名,将他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差点要了他的命。

决定苏轼命运的关键还是在于皇帝。宋神宗要改革变法,苏轼总是反对,不仅反对,还要写成文字,造成影响,神宗皇帝确实很恼火,因此同意收审,给予惩戒。多亏皇后一直关心支持苏轼,她反复对皇帝说“我记得苏氏兄弟中进士时,先帝非常开心,曾对家人说,我为子孙物色到两个宰相之才。怎么能借他的诗给他定罪呢,你千万别冤屈好人啊!”

元丰二年(1079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苏轼遇赦,从八月入御史台大狱算起,他整整入狱一百三十天,他被关押的御史台前乌鸦众多,所以人们就把御史台称作乌台,苏轼的这个案子也因之叫做乌台诗案,乌台诗案之后,苏轼的人生境界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诗文创作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几乎所有传世的名篇大都是在经历了这场劫难之后写成的,使它变得更加坚强旷达,从而走向事业的巅峰。

元丰三年(1080年)正月,苏轼被发配黄州。刚从地狱回到人间,沿途的一草一木都撩动他的心弦,他在沿途所写的《梅花二首》中有“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的诗句,似乎在说患难有朋友,人间有真情,他感到一种人生的满足。
黄州,战国时属楚地,秦置郝邑建禹王城。苏轼到黄州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凉,但以苏轼乐观旷达的性格,他到任何地方都是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苦中求乐。他写了《初到黄州》这首诗: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这首诗明写被贬闲置,实则暗中透出一股不平之气,只是这一切都在诙谐的诗句中化解了。

初到黄州时,苏轼一家借住在黄州定慧院。因苏轼是个闲职,收入不多,一家二十多口人的日子过得相当窘迫,那时,他每月收入只有四千五百文钱。他将这些钱分为三十串挂在屋梁上,每天一早用叉子挑下一串作为生活费用,然后再把叉子藏起来,目的是每天只准消费一串。
苏轼的老友马正卿,也是一个穷书生,得知苏轼的日子比他更清苦,就向郡里请求,将黄州东门外五十亩闲置的荒地给苏轼耕种。苏轼想到唐代诗人白居易被贬四川忠州时,也曾躬耕于“东坡”,因此,他把东门外的这块坡地也叫做“东坡”,自己的名字也就叫苏东坡吧。从此,苏东坡的名字流传开来,千百年来成为中国文学的象征和文化名片。他还写了一首《东坡》诗: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也许真的是“诗穷而后工”吧,黄州的清贫生活成就了苏轼创作的一个高峰。不得意的人生挡不住渐渐悟透红尘的苏东坡精神境界的升华。这一时期,他写的《定风坡》就是他精神的写照,诗前小语道:
“3月7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仰慕诗人陶渊明,有诗道“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对于人生,不过多执着,任凭自然。在他的人生实践中也跃上了同样的境界“也无风雨也无晴”。

清闲的生活,山野的一介农夫,让东坡俨然体会到陶渊明隐居的怡然之乐,为便于躬耕,他在“东坡”附近盖起了五间茅草屋,命名为“雪堂”,从此这里就成了东坡接人待客的地方,他有诗作证: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疾风吹面如墨。
他从“雪堂”出发两游赤壁,写下了千古名篇《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黄州的山川名胜成为他感情的寄托,他写出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东坡词流传至今有三百四十余首,是北宋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这首赤壁怀古堪称里程碑式的作品。这首词以淋漓酣畅,雄浑奔放的气势,将传统的诗词从婉约细腻,幽微深曲的风格中解放出来,从而开创了诗词豪放派之先河。可以说,从东坡这首词开始,宋词的创作掀起了一场创新的革命,也对后来的南宋词的豪放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产生了重大影响。

事隔九百多年后的1982年,我到杭州参加全国第二届苏轼研讨会,走进东坡赤壁公园,望着滚滚滔滔的长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动不已,写下了一首《东坡赤壁吟》被收入《东坡赤壁诗词选》中,至今仍被人们传诵。
《东坡赤壁吟》
穿越烟笼雾绕,飞渡关山重重,
我来寻觅先贤的遗踪,
还未踏上黄州的土地,
一颗心早已在赤壁滚动……
问江水,哪里有惊涛拍岸?
问赤壁,何处是乱石穿空?
远处望:蓝天,碧野,苍山如黛;
近处瞧:红楼,金稻,绿荫如屏……
仰望神采飞扬的东坡塑像,
恨不得一头扑进你的怀中;
走进曲径通幽的亭台楼阁,
诗魂仿佛和我携手同行。
人们把你称为“坡仙”,
难道你果真向往虚幻的仙境?
神游故国使你早生华发,
你对如画江山竟如此多情!
只为苍生疾苦,国家命运,
何惧飞来横祸,受辱狱中!
宁愿浪迹天涯,风餐露宿,
何惜珠玉万斛,乌纱一顶!
我不禁低头沉思,心如潮涌,
你像星光指引我生命的航程;
作诗,要像长江千回百转,波涛万顷,
做人,要像赤壁雄峙挺拔,正直一生!
作者简介:祁念曾 (1946.12.—)炎黄文学社社长。曾任《红旗》杂志社记者,陕西某高校中文系副教授,《惠州晚报》总编辑,现任深圳商报社新闻研究室主任、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学生时代,曾以《大学生进行曲》、《校园的路》等诗歌作品传诵一时。近年来,出版诗集《人生之恋》、《春天的歌》、《站立的河流》,散文集《红烛之歌》、《艺术家的脚步》,长篇报告文学《千秋业》,论文集《新时期文学》、《新闻探索与实践》等。作品曾多次获奖,并入选《中国新诗选》、《朗诵诗选》、《新时期诗歌选萃》《名家欣赏》和全国统编的语文课本。其中,《 延安,我把你追寻》入选2009年长春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课及鄂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4课。1963年至196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1969年至1980年陕西省宝鸡铲车厂新闻干事,1981年至1991年陕西省宝鸡教育学院副教授1992年至1993年广东惠州晚报总编辑,1993年至1996年深圳市深圳晚报总编室主任,1996年至2002年深圳市深圳商报新闻研究室主任,高级编辑、教授。
主播简介:水之静,国企在岗职工,朗诵爱好者,用心吐字,用爱归音。期待与您一起在声音的海洋里感悟生活,传递美好!炎黄文学社平台主播。
郑重申明:本文由作者本人提供,并对此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删除.
如果还想看到这样的好文章,请扫描二维码,关注”炎黄作家”。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