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季度怎么划分(四季度划重点:聚焦内循环、双宽松)

季度怎么划分
摩擦常态化,聚焦产业链的内生性

中国经济增长一直由三架马车带动着:出口、投资和消费。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引擎是出口。特别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多年打造的完善基础工业产业链,叠加中国十几亿人口形成的廉价人力成本,让性价比极高的中国制造迅速抢占国际市场,加入世贸对中国可谓是是蛟龙入海、如虎添翼,出口的快速增长拉动着中国经济的飞升,这几年中国GDP增速的常态是10%以上。

出口相当于的国外对本国产品的消费需求,是外部需求。所以出口的增长依赖两方面的提升:一方面是本国产品提升吸引力,去抢别国产品的份额;另一方面是整个外部需求是在不断扩大的,在做大的蛋糕里分一杯羹。

中国1978年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在全球贸易市场中几乎是从零起步,2001加入世贸后争取全球贸易份额又进一步加速,到2008年左右基本达到一个极限,当时外贸对经济拉动的影响占比达到60%以上,接近三分之二。而国外需求这块,因为欧美日等国经济都遭到金融危机影响,国外居民收入出现下滑,导致外部需求这块蛋糕也萎缩了。

因此,我国经济必须采取一些政策,来应对外贸增速的下滑压力。我国当时打出的政策牌是四万亿计划,用“投资”来接过“出口”这个经济增长的接力棒。从依赖出口到依赖投资,从2009年到2016年,中国GDP增速保持在7%-10%之间。因为基数变大了,所以能7%的GDP增速也是相当了不起的。这个期间,中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已经从60%下降到30%多了,降低了一半。

所以,我国经济内循环的布局,也不是从今年刚开始提出来,而是已经实施了10年多了。只不过今天,内循环的战略地位再一次被抬高。

但2008年以后,中国的投资增速快速增加,包括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都迎来了一段产能扩张的黄金年代,那个时期很多企业感觉赚钱比较容易。但在长期的产能扩张之后,也逐渐累积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因为外需增速跟不上、内需没有充分挖掘,投资这块该建的也基本建的差不多了。于是2016年前后,中央正式提出了“去产能”这个目标,尤其是钢铁和煤炭行业。

此后,消费的地位被更加重视,以代替出口和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但那个时候,国家对内部消费的重视还没那么突出,直到2018年贸易战改变了一切。

美国打贸易战,一开始也不是只针对中国,甚至都不是先从中国开始的。美国的大棒,或者说特朗普的棒子,第一个打的是北美区另外两个小伙伴——加拿大和墨西哥,特朗普对之前的北美贸易协定不满意,直接要求撕毁重签,让加拿大和墨西哥对美国进一步开放市场。本来舆论觉得特朗普是胡闹,几乎没人认为加拿大和墨西哥会答应,这都签好的协议了,对我们有利,怎么可能你说重新签就重新签呢,面子不要的吗?
                       北美自贸区
加拿大确实为了面子挺了一阵子,但随后美国稍微一发力,关税武器挥舞了几下,加拿大和墨西哥立马就跪了,分别在乳制品和汽车等领域让步,真的和美国重签了新版北美自贸协议,还增加了毒丸条款——等于加拿大和墨西哥失去了单独和中国谈一些领域合作的资格。

加拿大确实丢了一次脸,因为新版协议对加是纯损失,而墨西哥因为希望承接中低端制造业产业链,利弊都有。但跪的最快的还轮不到他们,加拿大和墨西哥如果说是美国的小弟,那日本和韩国就是美国的干儿子了。在美国2018年开始的那轮全球贸易战中,特朗普刚开头,日韩基本就立马应声了,相比还是日本答应的更快些。被美国欺负后,还立马咬了韩国一口,对韩国半导体产业禁售几类原材料,这就是当时的日韩贸易战。

光刻胶等芯片原材料,由日本企业垄断
环顾全球,坚决抵制美国霸权,硬刚到底的:不止有中国,还有欧盟。针对美国每一次升级关税制裁的动作,中国和西欧基本都是采取行动怼了回去。这也是欧盟代表——德国的默克尔,和美国特朗普关系越来越差的原因之一。

所以,在中国和西欧都坚持要站着把钱挣了的立场下,美国也不能两边同时得罪,必须得先缓和一边干掉另一个,再集中力量收拾剩下的那个。与中国相比,西欧和美国在文化、人种、制度、宗教都有着天然的亲近,所以西欧是适合美国先缓和的那一边,而中国就毫无疑问是要先被收拾的那一个。

在中国向美国投降或者中国完全超越美国之前,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压制将是常态,中国的外贸增长也会承受持续的压力,但是短期不会有大幅的下滑,因为中国的高性价比产品是维持欧美大众体面生活的保障。在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国取代中国低端制造业之前,都是中国高科技向高端产业链突破的关键窗口期。

在外循环面临风险的情况下,内部大循环的重要性就更突出了。这就需要我们的各个产业链需要国内闭环,形成完全的内生性。对中国而言,内循环和内生性的产业链能否成功建成,取决于两大方面:一个是东西能生产的出来,另一个是东西能卖的出去,如此才能内循环。

如果要更加依赖内循环,那就需要在生产东西这块,我们不能有短板。中国目前是全球产业链全齐全、拥有所有细分工业门类的国家,所以我们是什么工业品种都能自己生产的,但在很多细分门类中,我们的技术还没有那么强,高端产品这块还比不过美日欧。所以搞内生性的产业链,未来几年高科技是关键任务,国家也会从各种政策上支持。

东西卖的出去,需要国内的购买能力和购买需求跟得上,这就是要提振国内消费。消费的大头,是生活中的普通商品,而不是奢侈品,昂贵的消费品永远都只是占少数。

所以,消费主要还是靠中低产阶级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一方面需要持续不断地提升国民收入和分配的合理性;另一方面需要坚持“房住不炒”的基本方针,不能让居民的钱袋子全放在房地产上,从而对消费产生挤出效应。
 
政府加杠杆,企业加杠杆,居民减杠杆

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当中关于“杠杆”这个问题,大趋势大格局是“政府加杠杆”、“企业加杠杆”和“居民减杠杆”。

政府部门加杠杆,主要体现在宽松的财政政策和允许更高的赤字率上。
今年一季度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GDP季度增速创纪录的下跌了-6.8%。为了对冲经济下滑和应对全球疫情的不确定性,宏观政策上采取了适度放水的大方向,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宽松,主要就是计划将2020年财政赤字率提升至3.6%以上,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还有特别国债1万亿元。

财政政策发力的主要方向是基建投资,稳住大基建行业的增速,就能稳住中国经济的基本盘。政府在稳住铁路、公路、桥梁、隧道等老基建的基础上,还提出了要发展以各项高科技方向为主的新基建。

新基建刚提出的时候是包含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全产业链,后来又加入了区块链和卫星互联网。

不过在当下,传统的老基建还是占主力大头。在基建投资的带动下,今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额,在上半年末已经逐渐接近去年同时间段的水平。预计今年全年的固定资产总额,会超过2019年全年,这是政府部门加杠杆而达成的结果。

企业部门加杠杆,主要体现在社融数据上和贷款利率上。

2020年社会融资数据上,2月份出现了短暂的同比回落,下跌9.6%,之后多个月份都保持了高速的同比增长,3月-6月的社融数据同比增速分别是75%、86%、86%和32%。

最近的8月数据,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5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39万亿元。8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76.74万亿元,同比增长13.3%。

整体的贷款增加了这么多,我们来分析下,这些钱到底是企业部门借走做生意了,还是居民部门借走买房、消费去了。

最近的二季度数据,金融机构人民币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企业借钱利率),历史上首次低于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这意味着,银行系统在对企业部门融资这块已经大大放松,企业借钱利率比住房贷款利率还要便宜,这反映了在政策推动下,金融机构加大了对实体经济活动的支持。

社融扩张的部分,大部分由企业部门主导。从企业部门今年的新增贷款数据看,每个月的新增贷款都要高于往年。接下来,我们通过数据,再看下居民部门为什么反而是在减杠杆的。

居民部门减杠杆,是因为疫情导致的出口承压和产能暂停,导致居民收入阶段性下滑,抑制了居民的信用扩张。

今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速大幅下滑,一季度是0.5%,二季度是1.5%,而去年这个数据都是在8%左右,下滑明显。这还是名义数据,扣除通货膨胀率,人均收入的实际增速在今年是下滑的。

人均收入增速的下滑,影响到居民部门的贷款欲望,也就降低了居民部门的杠杆率。看我国居民部门新增贷款的年度累计值,可以看出今年以前的每个季度,新增贷款每个季度的累计值,都是高于往年同期水平的。但是2020年前二个季度,居民新增贷款累计额度都出现了明显下滑。
一方面确实是人均收入下滑,居民消费的欲望下降了,购买东西的能力也下降了。面对未来的一系列不确定性,一些居民的投资消费选择都会转为更保守。另一方面,即使今年货币政策基本保持在一个宽松的大环境下,但是房地产方向仍然是坚持着“房住不炒”的基本方针。

即使上半年个别城市有着房价上涨的小高涨,但随后都加强了房价调控措施,比如深圳市就出台了史上最严格的房地产管制政策,而之后一些热门城市也被叫在一起开了小会,此后全国各地城市的房价,最多只有温和型上涨,再没有暴涨的新闻出现。

所以一个是居民手头紧了,居民贷款的能力减少了;另一个是居民贷款的大头——买房贷款,当下买房子也没有以前紧急了,因为房价不涨就相当于跌,毕竟有折旧、通胀和机会成本的因素在,所以居民贷款的意愿也减少了。

本轮宽信用周期中,加杠杆的主角不再是居民部门,这也是近十几年的第一次。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历了4轮宽信用周期:08-09年、12-13年、15-16年和19-20年。
 

08-09年12-13年15-16年19-20年

居民 企业 政府
杠杆主体 杠杆主体 不是
杠杆主体 杠杆主体 不是
杠杆主体 不是 杠杆主体
不是 杠杆主体 杠杆主体

各阶段加杠杆主体 
前3次居民都是加杠杆的主体,因为之前人均收入增速快、房地产市场相对火热,导致居民部门既有能力、又有意愿去加杠杆。企业部门在宽信用周期中,一般都是加杠杆的主体,15-16年是个另外,当时很多企业甚至感觉到出现“钱荒”。

本轮宽信用周期,由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承担加杠杆的主要角色,也是比较符合当下我国经济发展态势的。因为我国政府部门的杠杆率,相对于国外政府而言还是很低的,还有相当大的加杠杆空间。而是外贸面临长期压力、国内消费需要提振的关键时期,居民部门放缓贷款买房、少加杠杆是更为稳妥的。
 
货币宽松+财政宽松无可避免

不论是依靠传统老基建,来稳住国民经济的基本盘;还是发力高科技的新基建,追求更高的发展上限,这都需要财政政策保持一个宽松的政策。

再具体讲,像铁路、公路、桥梁和隧道等传统老基建,需要政府发行更多的国债(中央+地方)、提升对财政赤字率的容忍度;而新基建涉及的各个高科技方向,也需要政府给予减税和转移支付等多项宽松的财政政策。

像半导体芯片产业这块,今年政府就出台了一个非常大的减税政策,对14nm以下的工厂,就免去企业所得税了。给企业减税,意味着财政部收入的减少,这种也是宽松财政政策的一种方式。

货币政策上,在未来一段时间也会延续宽松状态。一季度我国经济受新冠疫情影响严重,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季度下跌。在这种情况下,货币适度放水是必须的。在二季度GDP增速转正之后,货币放水的力度有所变化,市场期待的降息降准也没有落地,导致债市持续下跌。但货币大环境,依然是处于一个宽松的状态。

但是当下的宽松,和以往的大放水也有区别。首先,当前的宽松不是大水漫盖,高层对货币的流向也看的很严,尤其是不希望太多钱跑去炒房子,形成资金空转,挤出实体经济活动。当然,适当流入股市是可以的,因为资本市场是企业直接融资的场所,资金流入股市也是一种支持实体经济的方式。

有人说,房地产产业链上下游,涉及众多行业,房子炒起来也能带动经济发展。但关键是,当前国家发展的重点方向是高科技,而并不是建材、钢铁、家电等产业。而高科技企业想要发展,参考美国经验,一个成熟活跃的资本市场是必须的。

其次,当前的放水是有倾向的结构性放水,特别是侧重像中小微企业放水。因为中小微企业还款能力差,以往从银行借贷都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有可能还借不到钱。银行喜欢把钱借给国有企业或房地产公司,这样子账面出现坏账的可能性就低。

现在扶持中小微企业的专项政策出台,央行特意针对中小微企业出台了二个创新型的货币政策,引导商业银行把钱能给到中小微企业手中。通俗理解就是,商业银行现在把这个事情办下去,不损失什么利益、额度也不受影响,还能享受业务本身的好处,所以就更愿意给小企业放贷了。

那么为什么我们既要保持货币宽松,又有所克制了,现在全球主要经济大国中,只有中国是执行正常货币政策的国家了,就是正利率、居民去存钱还有收益。因为过于宽松,虽然能解决当下短期问题,但长期放水下去,货币政策的效用就会降低,迟早像日本欧洲那样陷入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不再有用。

而未来中国经济还会面临一些不确定的挑战,为了给未来解决关键问题留余地,当下货币政策就没有放的太松,而是保持在“既能让市场感觉到不缺钱,但也不能让市场感受钱很多”这种平衡的状态中。

扫二维码|关注『大唐智库』视频号
投资对话100集,答疑解惑惹人迷
只要你点,收获不浅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一键获取基金组合
只要你点,灵活稳健任你选

 

季度怎么划分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