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皖南事变的时间和地点 皖南事变的时间地点人物

皖南事变的时间?

1941年1月4日,驻皖南的新四军军部、教导团和三支队共9000多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由泾县云岭启程北上。1月6日,当部队到达茂林地区时,突然遭到国民党7个师8万多人的包围袭击。在叶挺军长指挥下,新四军指战员奋起自卫,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约两千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副军长项英临危不动摇,遭反革命分子杀害,军长叶挺被敌人扣押。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也是国民党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

“皖南事变”发生以后,周恩来怀着非常悲愤的心情,写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诗句,发表在《新华日报》上,向国内外揭露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的真相。1月20日,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并将陇海路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共计9万多人,统一整编为7个师和一个独立旅。

国民党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从1940年10月20日前后开始,到“皖南事变”达到最高峰,经过中国共产党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坚决斗争,到1941年3月上旬被击退。

皖南事变什么时候结束?

皖南事变1941年1月7日结束。1941年1月4日,叶挺、项英新四军共9000余人,由云岭起程,向茂林前进。国民党反动派预先在这里布置了由顾祝同、上官云相指挥的七个师(约8万余人)。7日,新四军到达茂林,国民党军立即对它实行包围袭击。新四军指战员仓促应战,在军长叶挺的指挥下,奋不顾身,英勇地抗击了国民党反动部队的围攻。

经七昼夜血战,终以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等率领3千余人突围外,大部皆壮烈牺牲。

军长叶挺亲赴敌108师师部谈判,竟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等皆遇难。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为什么被称为皖南事变?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蓄意制造的破坏抗战的重大反共事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加紧了反共活动。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指使何应钦、白崇禧致电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强令八路军、新四军在一个月内撤至黄河以北。11月9日我军复电,驳斥了国民党对八路军、新四军的诬蔑,为顾全大局,同意将皖南的新四军部队移至长江以北。1941年1月7日,北移新四军九千余人行至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军队八万多人的伏击。新四军奋战七昼夜,除两千余人突围外,大部失散、被俘或牺牲。副军长兼政委项英突围后遇害,军长叶挺被无理扣押。史称皖南事变。

1941年1月皖南事变仅多少人?

1941年1月皖南事变仅八千多人。

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在云岭出动几倍的敌人对向北转移的新四军军部八千多人发动了突然袭击,造成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皖南事变是新四军军长叶挺被俘,政委项英和军部领导大部牺牲。皖南事变是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犯下的又一滔天罪行

皖南事变到底牺牲了多少人?

9000余人突围2000人左右,损失了七千多人,几乎全军覆灭。

在抗战爆发之后,面对着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共产党和国民党再次达成合作,全民族抗战就此开始。

不过那个时候虽然说是国共合作,但是蒋介石心里是非常不爽的,于是一些国军打日本人跑的比兔子还快,但是打起八路军、新四军却比谁都来劲,他们不断制造各种摩擦,最严重的一次就是“皖南事变”。

1940年陈毅率领的新四军7000多人击败了所谓的政府军89军,歼灭敌人1万多人,这也就是著名的黄桥战役。不过这场战役虽然是一场大胜,但是却为后来的皖南事变埋下了伏笔。后来蒋介石命令八路军和新四军在一个月之内要到达黄河以北。

两个月之后,驻扎在皖南的新四军9000多人在叶挺和项英的带领下向北进军,1941年新四军到达了皖南茂密的丛林中,在这里新四军遭遇了国民党军队的伏击,他们被国民党军队团团围住。

新四军在包围圈之中苦战七天七夜,最终只有2000多人突围出去,新四军损失了7000多人,副军长项英被杀,军长叶挺被国民党当局扣押。皖南事变震惊全国,经过这次事变,新四军损失惨重,高级将领损失殆尽,中央也命令新四军开始修整扩充自己的实力。

中央同时还命令陈毅为新四军的代理军长,刘少奇担任政委。皖南事变的时候,刘少奇还在苏北,他知道这件事之后立即和中央联系,请求前去支援新四军的重建。

刘少奇到达新四军之后首先便开始整顿编制,他把新四军整编为4个师,苏北的部队是第一师,皖东的是第二师,李先念手下的部队为第三师,苏南地区的部队为第四师。在这次整编之后,新四军开始实行三三制的编制。

整编当然是为了能够让部队更好的发展你,更好的扩张自己的实力,而且还能有效的控制住自己的区域,是一个相当有效的办法。之后为了不让皖南事变的悲剧再次发生,刘少奇还对新四军的士兵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新四军已经拥有了7个师,攻击9.6万人。

四年之后,在刘少奇的努力下,新四军的发展并没有因为皖南事变而被打断,反而发展的更加迅速,他们在抗战结束的时候已经拥有了30多万人。虽然在1943年刘少奇就被调到陕北,但是他正确的方针一直在新四军中执行,这也是新四军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皖南事变是抗战期间,国民党顽固派对华中的新四军军部所发动的一次突然袭击,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顶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制造反共磨擦活动。

1940年10月1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何应钦、白崇禧发出致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和新四军叶挺军长的“皓电”。“皓电”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进行了种种攻击和诬蔑。

并要求在大江南北坚持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于一个月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并将50万八路军、新四军合并缩编为10万人。与此同时,国民党当局又密令汤恩伯、李品仙、韩德勤、顾祝同等部准备向新四军进攻。“皓电”成为第二次反共高潮的起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皖南事变

1942年皖南事变过程?

答:1942年皖南事变过程,1941年1月6日,在叶挺和项英率领下,向长江以北转移的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9000多人,途经安微泾县茂林地区,突然遭到国民党约8万人的围改。被迫自卫的新四军经过七个昼夜的激战,只有2000余人突围。军长叶挺落入国民党之手,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突围后被叛徒杀害,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的结果和影响?

皖南事变是我军一段惨痛的历史,在这次事变中,新四军的9000多名战士,2000多人突出重围,2000多人战死,1000多人失踪,4000多人被俘。在被俘的人员中,有少数人对中共失去信心,最后叛变、变节,特别是赵凌波、赵希仲、刘厚总这三个团籍以上的干部,他们给新四军的影响十分恶劣,最后,这三人也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皖南事变的发生之后,可以说在中国的土地上面掀起了轩然大波,皖南事变虽然是国共两党之间的内战,但是对于整个抗日战争的影响确实十分重大的,并且也影响了国内的战场情况。皖南事变影响可以说是十分重大,不仅仅是对于新四军而言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同时对于中华民族的抗战也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在抗日战争的战线中,新四军的北迁无疑是遭到了巨大的中断以及延误,同时对于开辟战场而言也有着十分鲜明的延期影响。

  皖南事变的直接影响便是我国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得更加的紧张了,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关系可以说一直以来都是形同水火的,经历过黄桥事变之后,两个不同阶级属性的政党变得矛盾升级,皖南事变的蓄意发动,对于国民党而言是难得的胜利,但是对于共产党而言则是致命一击,在紧张的抗日战争的情况之下,国内的战局变得十分的危险。幸而,最终两个政党都作出了相应的反思和让步,以至于最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但是皖南事变带来的间接影响则是相继的,新四军的作战计划因为皖南事变的突然发动而打破,可以说对于国内的战场有了一个十分巨大的变动。

  皖南事变影响可以说是十分重大,不仅仅是对于中国新四军军事力量的影响,同时也是对于我国抗日战争的战争局势的影响,皖南事变的发动也让我国不同的政党有了更多的思考。

1941年制造了什么事变?

1941年国民党制造了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发生于1941年1月6日。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发出“皓电”,限令黄河以南新四军于一个月内撤到黄河以北,同时密令其数十万军队准备进攻华中新四军,从而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

中共中央在揭露蒋介石罪恶阴谋的同时,为顾全大局,决定将皖南的新四军撤到长江以北,并连电东南局和军分会书记项英,乘国民党军尚未部署就绪,迅速率部北移,防止遭到突然袭击。

1941年1月4日,项英率新四军军部和部队共9000余人北移。6日,当进入安徽泾县茂林地区时,突遭事先埋伏的国民党军队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和袭击。广大指战员经7昼夜浴血奋战,但终因众寡悬殊,措施失当,弹尽粮绝,除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一部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与对方谈判被扣,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

17日,蒋介石竟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其番号,并声称要将叶挺交军法审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发生地?

皖南事变发生在安徽省泾县茂林地区。

抗战期间,国共关系颇多风雨,但两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却是1941年初的事。在此之前,两党纵有磨擦冲突,仍属局部问题。而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双方剑拔驽张之程度,离全面破裂以至发生大规模内战,实仅一步之遥。事变最后虽以相互妥协而告收场,但由此而导致的两党感情之对立和实际之分立,已无可避免地决定了两党关系的最终走向。

皖南事变发生之国内原因:

1、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推行反动政策的必然结果

2、皖南事变的发生与苏北新四军在黄桥战役中歼灭顾祝同嫡系部队李守维部有关联

3、人民革命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极度恐慌和敌视,是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的内在动因

4、华中及皖南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是国民党顽固制造皖南事变的客观原因

5、华中国民党军事力量较强,蒋认为可以轻而易举地消灭新四军

苏美日战略调整与皖南事变发生之国际背景:

1、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后的苏联对华政策

2、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3、日本侵华战略与政略的调整

皖南事变时间?

1、时间:1941年1月4日—1月14日。

2、事变简介

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指使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名义致电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和新四军叶挺、项英,强令将在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11月9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复电何应钦、白崇禧,据理驳斥了国民党的无理要求,但为顾全大局,仍答应将皖南新四军部队开赴长江以北。而蒋介石对此不予理睬,仍按原定计划密令第三战区顾祝同、上官云相将江南新四军立即“解决”。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3、事变背景

皖南事变是抗战期间,国民党顽固派对华中的新四军军部所发动的一次突然袭击,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顶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制造反共磨擦活动。1940年10月1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何应钦、白崇禧发出致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和新四军叶挺军长的“皓电”。“皓电”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进行了种种攻击和诬蔑,并要求在大江南北坚持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于一个月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并将50万八路军、新四军合并缩编为10万人。与此同时,国民党当局又密令汤恩伯、李品仙、韩德勤、顾祝同等部准备向新四军进攻。“皓电”成为第二次反共高潮的起点。

4、事变影响

中共中央提出在政治上取攻势、在军事上取守势,坚决击 退国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正确方针。周恩来领导南方局在重庆,对国民党顽固派从政治上和宣传上进行了猛烈反击。周恩来为《新华日报》题写“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力的声讨。中共中央军委还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整编全军,继续坚持抗战。共产党的正义自卫立场,得到了各界人士、民主党派的同情和支持。国民党当局在政治上陷于空前孤立的形势下,不得不收敛其反共活动。1941年2月,蒋介石公开表示“以后再亦决无剿共的军事”。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惊醒和教育了对国民党抱有幻想的人们,孤立了自身。中国共产党的坚定立场和维护抗战大局的态度,赢得了多方面情,扩大了群众影响,提高了政治地位。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